“一带一路”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其中,绿色“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有助于促进各国环保治理经验共享,推动系统整合区域环保资源,为沿线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环境可持续目标提供公共产品。
正在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将为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带来更多机会,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先进农业思想的交流,而这其中,就包括绿色环保理念。从绿色贸易到绿色投资再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多来,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一条绿色“丝绸之路”。
为此,日前,中国环保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日前联合公布《关于推进绿色 “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参与单位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作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指导意见》明确,参与单位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同时,推动形成多渠道、多层面生态环保立体合作模式,加强政企统筹,鼓励行业和企业采用更先进、环境更友好的标准,提高绿色竞争力,引领绿色发展。
《指导意见》亦表明了措施下发的主要目标。具体来看,用3至5年时间,建成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体系、支撑与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合作基地,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用5—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环保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环境保护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国梅介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愿景时强调。
事实上,对于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视程度,我国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就早有体现。此次下发的《指导意见》,可以说是对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进一步推动。环保部表示,未来,将深入拓展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合作,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及沿线国家,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共建绿色、繁荣与友谊的“一带一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周国梅进而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生态环境复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普遍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也正基于此,贯穿着绿色理念的顶层设计,也就为铺就“一带一路”的最美底色提供了重要遵循。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亦为该地区开展绿色发展领域的经济技术国际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企业的机会也多。《指导意见》鼓励企业采取自愿性措施,鼓励环保企业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引导优势环保产业集群式“走出去”,借鉴我国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探索与沿线国家共建生态环保园区的创新合作模式。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提出应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标准和规范,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保服务与支持。
在资金支持上,《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按程序申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等现有资金(基金)支持。对此,周国梅指出,《指导意见》使绿色“一带一路”不仅是响亮的口号,而且是具有可行性的能实现全球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而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生态环保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和支撑,亦将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