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后补贴时代”,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将如何谋生存?盘活市场的“鲶鱼”什么时候加入了“沙丁鱼”的队列?业内人士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的担忧有道理吗?本文就此浅谈一二。
新能源汽车之战继续蔓延至2018北京车展,比亚迪、捷豹、蔚来等车企的无声较量又将拉开帷幕。很显然,进军国内市场的海外势力也好,转战新能源的传统车企也好,造车新势力也好,都难免受双积分政策影响,加快了抢占市场的步伐。
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迈入了“后补贴时代”,积分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车企要么在燃油车尾气排放量减少上做文章,要么就将重心向新能源车型制造上偏移。长远来看,后者是一条显性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然,新能源汽车也不是说造就造,说能“上天”就能一步登顶的。至少,2018北京车展各路人马来势汹汹就说明了,新能源汽车这个窗口,谁都想分一杯羹。
狭路相逢“技”者胜。面对补贴退坡,“如何不靠补贴而存”的话题引起了热议。这相当于,新能源汽车长久以来最大的卖点之一正在消失,制造和销售成本会进一步升高。那么,补贴退场的反面意味着什么呢?
要么蜕变,要么湮灭。总有人觉得,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正火的时候调整补贴不亚于“折翼”之伤。但是,若想羽翼丰满就无法走捷径,安于补贴而忽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化对行业来说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曾经,业内人士还认为,造车新势力的诞生将成为盘活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鲶鱼”。他们可能催化技术高地的抢占,资本的争夺,舆论的风向等一系列碰撞。毫无疑问,“鲶鱼效应”确实让更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应用实践走上了台前。
然而,业内人士现在却开始担忧,短兵相接之后,“鲶鱼”似乎有了向“沙丁鱼”转变的迹象。同质化现象严重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新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什么样的未来能够引导车企层层突破发展桎梏呢?
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是时候形成国产品牌竞争力了。相较直接“高端”定位的特斯拉,其实国内新能源汽车中并没有这样的品牌力量支撑中高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创新力量被看得尤为重要,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成为焦点。
性能加持永远是产品强大的表现,从补贴退坡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就应该意识到,降本提质刻不容缓。双积分政策的落实更是倒逼车企用“芯”“智”造的另一道催命符,一个非生即死的命题摆在了面前,品牌铸熔势在必行。
这种紧迫感在部分新能源车企开始接触当下最火爆的“区块链”技术之际达到了巅峰,这将是一场真正的技术与技术的纯碰撞。谁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摸准未来发展的脉络,才能获得市场青睐。
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全球汽车产业瞄准的方向,新能源汽车其实有着高起点站位的先决条件。包括目前走在技术前沿的区块链技术,都可能成为新能源车企率先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是选择闭门造车,还是创赢未来。
说再多不如做更多,观风向不如引潮流。创新的价值就在于此,技术的魅力永不衰竭,新能源汽车,谁能在品牌混战中真正完成华丽转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