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根据业内专家观点,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敌强我弱、战略相持、攻坚冲刺阶段。如今,全国各地初步告别了敌强我弱的阶段,逐步进入到第二阶段。
虽然空气质量与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仍然有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政策与监管齐上阵,但大气治理的成效已开始显示出来。在“人努力”和“天帮忙”的双重作用下,各地的良好天数变多,空气质量等级偏优,蓝天渐成常态。
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这都是五年来我国大气治理所取得的成就。
就近来看,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以下一组数据则能给出十足的证明:全年优良天数比例78%,达标城市同比增加12个,PM2.5、PM10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超5%。
随着蓝天保卫战的升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作为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业内一致认为,新一轮的大气污染治理要突出精治法治共治,既要有政策保障、技术支持,还必须将具体措施落实到执行层面。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我国已经搭建起坚固的“四梁八柱”。从《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十条”的出台,到各类空气质量标准的颁布,再到细分污染物排放规范的加严,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先过制度关。据悉,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有望在年内出台。
4月2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透露,重点区域将重点对待。为改善个别地区污染现状,今年我国将出台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如同打仗一样,大气污染防治这场战役也是越打越精。在摸准了空气污染状况,看清了污染源结构,收获蓝天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如:去年开始实施的重污染天气成因与治理攻关专项,科研机制的正式建立,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推荐先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通知》,决定在非电、VOCs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恶臭治理技术等7个领域征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旨在推广先进的技术路线。
另外,依托技术支撑,“科技治气”也是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的趋势之一,呼唤更多的智慧解决方案。如:哈尔滨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站,建立一体化环境质量感知体系,天地空同时发力“锁定”污染。
综上,在政策+技术的助力下,锁定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科学落实则成为大气污染“精治”的坚实后盾。具体而言,大气污染防治还需踩准以下两点:
其一,从理念来看,认清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一天一天保、一微克一微克抠、一座城一座城守。虽然“大气十条”目标圆满实现,但大气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必须久久为功,拒绝“短频快”。
其二,从主要措施来看,为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整治“散乱污”企业,大力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要列出清单,明确目标,从严执法,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