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问题提出以来,林业转型发展就已成为所有林业人的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加快了林业改革、林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
当前,林业企业转型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白河林业局多年的实践经验,林业企业只有做到生态与产业并举,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森林环境实现产业发展,才能解决国有林区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
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挖掘林业发展新动力
从“要我创业”到“我要创业”
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白河林业局在培养职工自强、自养能力方面,即达成了“三个转变”的共识:由主要依靠林木向主要依靠特有资源转变,由主要依靠企业向主要依靠自己转变,由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向主要依靠创业性收入转变。白河林业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创业致富,带领职工群众共同致富。
2011年,是白河林业局广大员工跨越式转变的一年。企业采取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大户示范、督导落实、典型推广等措施,职工群众利用无林地、庭院、闲置厂房,以种植黑木耳为创业起点,全局上下掀起了创业热潮。
仅用一年时间,白河林业局干部职工就由“要我创业”转为“我要创业”。接下来的几年,创业项目向林下经济、旅游产业、食宿餐饮、特产特销等致富项目延伸,并在创业中得到丰厚回报。目前,白河林业局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局上下在创新中求生存,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求发展。
科学布局、政策扶持,开拓林业改革新局面
从“独木支撑”到多态并举
调动职工创业、推动产业转型,政策支持至关重要。转型伊始,为了鼓励和支持创业,白河林业局“让利于民、蓄水养鱼”,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资金扶持上,每年为启动资金不足的职工提供1000万元的无息贷款;在设施设备上,用补贴的方式为职工购置装袋机、灭菌锅、搅拌机;在生产材料上,补贴300万元,降低枝桠材的购买成本;在场地厂房上,将闲置的房屋、库房和710公顷无林地无偿提供给职工;在技术支持上,从外地引进创业大户,并聘请专家开展培训。
白河林业局以“和谐致富”为中心,通过全民创业实现富民、项目建设实现强局、园区建设实现兴企三种渠道,不断打造旅游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环境经济、特色经济五大经济板块。
因地制宜布局项目,建起了黄松蒲林场旅游产业群、红石林场石峰景区、光明林场黑木耳基地、春雷林场苗木产业园、兴隆林场中药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形成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产业链条上,山上建设了自然生态旅游、森林绿色食品、红松果材林、特色中草药、食用菌五大基地,山下设立了长白山原生态森林产品公司、鼎元电子销售中心、山麓土特产销售中心等加工销售平台。目前创业项目已发展到18种,大型产业发展类项目已建成20个,改变了过去林企“独木支撑”的局面。
机制创新、和谐发展,把好林业转型新方向
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林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活力源泉。白河林业局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实现机制创新。
鼓励职工以集资入股方式参与项目开发建设,目前林区职工参股创业人数占全局在岗职工的50%以上;以林地使用和环境资源利用与投资商合作,截至目前引进投资25.7亿元;与安图县政府和长白山管委会签订协议,探索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发展模式。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无论是从使命担当还是自身发展角度出发,都必须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中获得优势。
白河林业局自筹资金,确定水源涵养、湿地保护、矿泉水保护三大生态保护区;通过资源整合升级,挖掘林区内美景,并以珍贵阔叶树种培育工程、红松果材林培育工程为主体,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白河林业局大力实施“美绿食安”工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疏林地林冠下发展木灵芝、森林鸡等种养业,充分利用森林空间;采取“谁造林、谁承包、谁管护、谁收益”经营方式,对经济沟系和红松果材林等进行承包经营;将林下食用菌栽培与绿化苗木基地进行林菌兼做,节约土地资源;将黑木耳控制在每年4000万袋以内,并向生态效益更好的其他产业转移;将生态区域划定成风景观赏区,变“砍树”为“看树”,安排职工再就业的同时使其成为生态保护的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