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擅自修改仪器参数;排污设备设施简陋,监控数据与实际排放情况不符……近日,环保部对京津冀周边14城展开的环保督查中发现,多地企业仍存在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情况。
环保数据造假,又添了一起“奇葩”案例。为应对本轮重污染天气,环保部7个机动督查组持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邢台和安阳市开展专项督查,已发现企业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各类问题120个。
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郑州、鹤壁、安阳、新乡、焦作、濮阳、运城、晋城市已经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邯郸、邢台市启动黄色预警。然而,重污染天气下,一些企业仍顶风作案,数据造假。
督查发现,安阳一家公司的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竟然为负数。而这并非个案。邢台市一家热力公司企业操作人员对在线监测系统造假,将排放浓度显示在小范围内波动。目前,当地公安局已对责任人行政拘留。唐山福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加热炉烟气在线监测分析仪数据明显异常,二氧化硫数据为0,并且擅自关闭数采仪,数据无法传输到监控平台。
无独有偶,一本是监测原始数据台账、一本是虚假数据台账,在企业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例中,一些企业选择以“无中生有”的虚假数据台账瞒骗环保部门。据半月谈网报道,在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江西省环保厅执法人员此前对赛得利(九江)纤维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后发现,该公司除要求水质化验员根据每天的废水化验数据制作一套真实数据台账外,还人为编制了一套虚假数据台账,用于应付环保部门的检查。
在空气质量监测站周边洒水、监测点周围禁止车辆通行,为监测仪器“戴口罩”……对此,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指出,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一般分为三类,分别是采样环节造假(如在采样点周围洒水)、数据处理环节造假(如修改、删除数据)和分析仪器造假(如修改分析仪器的上、下限)。
而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频发,亦有舆论认为,是因为环保部查得严了。近年来,被誉为“铁齿钢牙”的新环保法实施,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各地强力问责,地方环保管理体制改革等,为各地环境保护的严格执行带来有利契机。在近期开展的环保督查中,不难发现关注最多的两件事,一个是污泥非法处置和转运,另一个就是数据造假。
“环保部门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就是在不通知、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去现场督查。先取样,再检测,然后用检测结果与取样时的在线监测数据相互比对,一旦发现两者差值超过一定的比例,就会涉嫌环境数据造假。”环保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不过,企业环保数据造假并未就此刹住车。治污力度在加大,一些地方和企业却偏偏动起歪脑筋,有的百姓反映感受与数据“有距离”。
在重重打击下,环保数据造假有所减少,但并没从根子上被遏制。仅在2015年,全国共发现逾2000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对发现的问题立案累计超过70起。在环保部的多次例行检查中,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是问题重灾区,几乎一抓一个准。违法成本低而侥幸获利成本高,这是绝大多数违法企业在环保数据造假问题上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据环保部公开资料,相关案例中多数处罚金额不过是几十万元,甚至是数千元。
因而,一些环保专家认为,打击环境信息失真,仅靠环保部门力量有限,还需加大企业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的力度,让环境监测在“阳光”下进行。“环保监测数据的实时公开是一切监督、监管、处罚的根本,公开才有监督、公开才能让造假行为更容易被识别。”环保资深专家马军建议,当前,应尽快让公众享有充分的信息知情权,让公众监督成为“雪亮的眼睛”,让环境执法利器“不卷刃”。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对监测数据造假必须持“零容忍”态度,除了强化执法力度,落实监管职责,还应探索运营方式、市场退出机制等创新手段使造假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