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环保新闻 >
成效与认知落差难掩尴尬 雾霾治理任重道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决定,积极开展雾霾治理和大气环境保护。这些措施的成效非常明显,PM2.5的平均浓度、峰值数据、雾霾天数都有好转,然而在民众的感知中,并没有太大的改观。雾霾治理,任重而道远。

  近几年,由于区域性局地的大气污染,导致部分地区雾霾频发,也不同程度地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保护难度,对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2010年PM2.5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国民众视野至今,已经过去6年有余,为了治霾,国家和地方政府出了一系列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散煤、省市联动……但不少人依然觉得雾霾很重。治霾有成效吗?

  年初,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举办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发布会暨雾霾治理政策讨论会。发布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指出,大气“国十条”实施以来,2013-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15年的降幅尤为显着。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之前也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自2012年以来监测到的PM2.5数据每年都在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很明显。

  从各方面的数据统计来看,在多重政策和手段下,雾霾治理的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不论是PM2.5的平均浓度、峰值数据还是雾霾天数,都有好转。但公众感知和治理数据之间的反差仍旧很大,却是为何?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无外乎两点:对雾霾天更加敏感,而优良天数还不够多;雾霾治理还没有能够达到让百姓有很明显感受的程度。此外,如若主管部门的信息公开不完整、不全面、不及时,容易加重这种认知落差。

  更何况,很多时候,雾霾治理更多的倾向于“等风来”。“天帮忙”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努力”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风速偏大的天气,对于低风速的静稳天气下PM2.5浓度的下降,“人努力”的效果尚不显着。

  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考核年,但频繁的重污染天气,却给目标任务的完成制造了巨大麻烦。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下一步,将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雾霾的产生跟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有关系,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时,能源使用密度高,环境压力较大。当国家进入到高收入阶段时,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治理环境能力也增强,雾霾问题自然就得以解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快采用一些环保的、绿色的新科技来缓解目前的状态,但是并不根除这一问题。中国还是要比较快地进入到高收入阶段,这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总而言之,数据在变好,但民众的感觉并没有变好,雾霾治理道阻且艰。特别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雾霾治理将难上加难,只有经济结构改变,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民众期盼中的蓝天白云才能常驻天际。

人才招聘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版权说明
版权所有:山东省工业环保促进会 Copyright(c)2015 TOPLI Wallcoverrings..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成城大厦A座12层
联系电话:0531-88938161 邮箱:hyb@sdpaiep.org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