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山东省物价局一口气开出了56份罚单,罚款总金额高达2400多万元,罚款原因是因为这些发电厂排放污染物超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给与行政处罚、没收环保电价款。
对于出现在罚单中的名字大家并不不陌生:华能、华电、国电、大唐、华润……其中华能、华电、国电三家发电公司占山东火电总发电量的89.4%,但这三家下属的山东电厂全军覆没了,有的甚至收到两份罚单。
在中央领导和政府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低排放、零污染,治霾已经成为政治任务的大环境下,山东的火电企业却大面积沦陷,尤其是大型国企更是严重,他们不仅没有做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反而是享受着环保电价来超标排放,这种集体性违规让人震惊:
是监管力度不够还是机制不够完善呢?违规排放只是山东个案还是全国普遍性行为?巨额罚款能否起到标本兼治之效?
物价局开天价罚单:国企认罚不申辩
此次山东物价局开出的天价罚单,主要针对的是火电企业出现的企业部分燃煤发电机组各项污染物超标(1倍以内),燃煤发电机组因CEMS故障,燃煤发电机组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超低排放限值三个方面作出的处罚。
55家火电企业的罚单中,华能、华电、国电三家公司就达到了1989万元,占总罚款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华能山东分公司下属的17家公司收到了18份罚单,华能聊城热电有限公司更是收到了两份罚单,成为唯一一家被罚款两次的企业,总计罚款金额达到了779万元,也是所有公司中被罚款最多的国企。
另外,华电山东下属的11家公司全部收到了罚单,总金额达到585万元。此外国电山东9家公司也全部收到了罚单,总金额为605万元。大唐两家公司被罚22.7万元,华润电力被罚68.7万元,具体被罚电厂及金额如下:
据华夏能源网了解到,华能山东公司旗下总共有17家火电企业,发电装机容量1845.89万千瓦,占山东省统调机组容量的35.7%,是山东省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供热公司。
此外,华电山东旗下的11家发电企业火电装机量达到了1587.2万千瓦,占到个山东省统调火电机组的31%。国电山东旗下总共有9家发电企业(包括山东中华发电厂有限公司),火电装机容量也达到了1162万千瓦,占整个山东省统调火电机组的22.7%
有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发电国企占山东发电产能近九成。而本来作为标杆的国企,现在却成了被罚的重灾区,集体性违规、违法问题严重。
真相令人震惊:是个案还是都偷偷这么干?
山东物价局一纸罚单,揭露出来的火电厂排污问题让人震惊。
按照国家环保政策,为减少火电污染,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出台了脱硫电价、脱硝电价和除尘电价等一系列环保电价政策,以此鼓励燃煤电厂安装和运行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
排放达标的企业,将享受相应的环保电价优惠。按照国家的规定,对使用脱硫设施的电力企业给予1分5厘的脱硫电价,比如一个60万千瓦的机组,国家给予的补贴大概为每年4000万元至5000万元。
此前,几大发电巨头的发电厂全部都进行了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改造升级,基本上都顺利拿到了政府的脱硫电价、脱硝电价和除尘电价的优惠。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阳奉阴违、排放超标,最终被政府监管部门抓现行。
类似这样子的事情,在火电行业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排放数据作假=、偷排骗补问题已多次出现。
2013年8月,环保部组织完成了2012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8家中央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工作,其中,有15家企业因为脱硫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其中主要是火电厂,包括华电、神华等企业。
火电厂如此做法,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多大?从一组数据看见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是一个燃煤大国,仅2014年就烧了近40亿吨煤,这么多煤里面其中一半用于发电,一半用于其他的工业领域还有民用以及原料。如果发电厂燃煤排放控制不力,将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大大增加雾霾出现机率。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资深电力环保专家王志轩介绍,在电力排放中,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三类污染物,大体上火电厂排放占全国统计里面的排放量的1/3,烟尘的排放量相对要小。
火电企业如果对于污染物的处理不达标,排放的污染量将会无限增大,烟尘量将会达到现在的百倍以上,二氧化硫也会上升到10倍以上,氮氧化物也会增加到5倍以上,从中就可以看出,被罚的这些企业脱硫脱销除尘都未达到标准的情况对大气的污染将会是多么的严重。
天价处罚:治标又治本,咋就这么难?
据了解,我国的电力二氧化硫排放在2006年的时候是最高的,一年排放了1350万吨,到2014年大概在780万吨。从宏观上来讲,电力的排放仍然占着很重要的部分。如果火电企业不遵规守法,雾霾治理哪里还有戏?
向来标榜自己是带头履行社会职责的的几大发电国企,在此次罚款中被彻底打脸了。拿着国家的低排放的优惠,山东火电企业大量沦陷,国企下属电厂全部都在违规排放,为何会出现如此境况?
“我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也是比较吃惊的。国企对于自己的名声还是比较在意,而且两千多万对于一家国企来说也就九牛一毛,超排对国企本身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利益,并且他们对于赚钱也不像民企一样那么在意。”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严重不理解。
林伯强认为:出现这种问题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设备没上好,另一个是设备上了但是没用,这都是降低成本的方法。对于国企来说,为什么要冒风险去降低成本?主要还是监管的问题。
“因为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监管它,这在中国是特有的。在国外监管到位,罚款的后果很严重,并且企业附近居民可以对企业发起诉讼,除了政府罚款还有应对民事诉讼。但是在中国,这两个要素都比较缺乏,第一个是监管有一定的漏洞,第二个是处罚后果不严重。对于国企来说,两千多万的处罚力度还是太小,作用是有但既治不了根也治不了本,因为没有伤筋动骨。”林伯强告诉华夏能源网记者说。
自2015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和“长了牙齿”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新法赋予了环保部门“按日计罚上不封顶”、“企业违法可拘留责任人”、“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查扣设备”等“要命的”权限。
严法之下,污染为何还不止?背后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