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出门,雾霾袭来,这浓浓的霾之气息扑面而来,城市被雾霾渗透,市民无处可躲。
入冬以来,我国华北及东北部分地区多次出现严重污染天气,雾霾频频登场,炎俨然已成为我们的热议话题。为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积极回应大众关切,有的地方及时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对制药、水泥、铸造、钢铁、煤电、焦化和锅炉等重点行业实施严格调控措施,此举彰显了地方政府治霾的坚定决心,彰显了地方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善环境质量是民生工程的执政理念。但是,个人认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需要政府行政力量的主导,还需要企业、公众、媒体等多方给力,(以下为建议篇幅)。
政府要给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主体作用的发挥。各地要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大格局,形成分工协作、同频共振、主动担责、积极作为的工作常态,避免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小马拉大车”。各地要牢固确立治理大气污染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 “用猛药”而不能“慢调理”、“用重典”而不能“施仁政”、“出重拳”而不能“发虚功”、“用妙方”而不能“乱投医”。科学、持续、精准给力,宁可牺牲一些GDP,也要把大气环境治理好,以实际成效来回应群众对蓝天白云的美好期盼。出现重污染天气,各地要自觉克服本位主义,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主动应对,不能慢作为、虚作为,更不能不作为。
企业要给力。企业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有关环保政策,不偷排偷放、不多排滥排、不弄虚作假、不损人利己、不见利忘义,不把履行社会责任当口号喊,不以污染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蓝天为代价而换取自己的小利益,把遵纪守法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道德底线,主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积极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降耗治污;出现污染天气,企业要主动停产、限产,切实以实际行动支持大气治理,履行好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知名大企业更应成为自觉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典范,加快自主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之路,为大气治理贡献更多科技支撑。
公众要给力。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大气污染中,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污染者”,大气污染防治更需要全民行动、全民参与。《“同呼吸 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从8个方面动员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要认真学习把握,自觉纠正“个人力量小、做与不做无所谓”的认知误区,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抽一支烟、少放一个鞭炮、少吃一次烧烤、少烧一次秸秆等。自觉践行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向污染宣战,争做防治大气污染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贡献力量。
媒体要给力。媒体要宣扬科学务实、精准发力、成效明显的地区、部门和个人,宣扬自觉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各类守法企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氛围;同时要加大对弄虚作假、慵政懒政的部门与个人的曝光力度,加大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各类违法企业的曝光,切实通过监督促进部门转变工作作风,促进企业遵规守纪,担当起各自应该担当的责任。媒体特别是一些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环保科学知识普及,开展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公益活动和公益宣传,鼓励、引导更多的民间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广大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搜集民意、建言献策、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等,形成全民参与、协同作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