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项目服务 > 环保项目 >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探索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关于环保行业的技术研发,我此前赞同两个观点:一是企业应当成为研发的主体。他们最了解解决问题需要什么、市场可以承受什么;二是复杂的技术唯有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寻求答案。不过这两点在我国污泥领域的技术方案探索上,却没有得到验证。最近污泥的话题很火。先有官方承认污水处理行业有一半的污泥没有得到安全处置,后有大型水务国企因污泥等问题被环境主管部门约谈。国内污泥处理处置如今的尴尬局面,到底是没技术、没钱还是没责任心的问题,再一次成为业内外关注讨论的焦点。
       事实上,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发展之路走得一直挺艰难。作为污水处理的下游一环,却有着与前者相差甚远的境遇。在技术上,前者对国外主流技术是迅速从照搬到消化吸收,并在十年间建立完善相关产业链;而在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探索中,则是既有投资规模、技术先进性首屈一指的主流工艺大项目,也有投资小、工艺简单的“民间发明”,应用主流成熟工艺和探索自主解决方案的努力一直在同时进行。但从目前来看,双方都还没有取得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行业的面目也依然模糊。污泥和污水,处理和处置,两次割裂让污泥落后不止十年第一次割裂发生在污水和污泥之间。在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早期,以投资为导向,污泥的问题被有意地忽略了。从国外全盘引进的污水处理设施本该就有对污泥的规划、设计、设施、成本考量,但由于“钱紧”的缘故,只能先解决最紧要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重水轻泥的思路后来得到沿袭。如王凯军教授在去年一次论坛上所言,行业管理、技术设计和监管部门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没有把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必备环节。这一从上至下持续的割裂不仅使得污泥处理处置与污水处理严重不均衡,还增加了“补课”的难度:在很多业已发展起来的城市中,污水处理厂内没有空间建处理项目,集中处理也难以选址;污泥处置销纳渠道过于单一。“现在上项目太难了!自己建,厂里没地方;区里倒是早想建集中处理的干化焚烧项目,但地方定不下来。”年初,在北京水务行业内有一份不公开的红头文件,要求“一吨污泥都不能运出北京”。
         对于政策层终于严厉起来的监管,京郊某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表示很头大,不让外运可又没地方处理,只能在厂区内堆放或是挖坑埋。和后来一路高歌猛进的污水处理行业相比,污泥处理处置明确主体,落实责任、收费、监管的进展,比本该齐头并进的污水落后了接近十年,而行业技术解决能力、主体成熟度的差距也许更大。第二次割裂则发生在污泥的处理和处置间。由污泥处置方向才能倒推处理路线。
        我近年来接触到的专家和一些企业都在强调这一基本思路。但污泥问题在开始得到自上而下的重视后,这一理念却没有得到落实。比如主流技术路线在国内屡屡遭遇“滑铁卢”,和处置方向不明确有着很大关系;比如对污泥处置,国家尚无明确考核指标,却对污泥出厂含水率先有硬性要求。于是国内的技术探索几乎一窝蜂地去脱水。在政策层当时确定的主要技术路线中,除了焚烧可以“简单粗暴”解决问题外,制肥、建材都离不开稳定持续的销纳去向。而这一点,需要政府采购的全力保证,帮助行业理顺产业链条。参与研究制订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的专家后来回忆,当时专家组的意见是大城市一直有着稳定、大量的园林用有机肥需求,又在建设部等政府部门管理范围内,协调由园林系统购买污泥产品,比农用、填埋矿山荒地等更加具备可操作性。即使同属一个主管部门,但现实的利益链条就是打不破。据了解,近年来不少以利用有机质为核心的污泥处理技术,往往因为产品无法在当地销纳、外销成本过高而无法稳定运行,从处理厂沦为污泥堆放场。而一些简便应急的方式如污泥加钙稳定,本可以在其稳定后用于修路等建设,也无处可去。当初没什么钱,盖房子没建卫生间;现在想建、能建了,却只装马桶不通下水道。如果说第一次的割裂有客观历史原因,第二次则要归咎于管理机制的问题,而后者至今仍在困扰污泥问题的有效解决。
        地方政府对填埋、低价的长期依赖导致技术研发走偏,对产业有多重不利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是有明确的污泥处置方向的,那就是填埋。而填埋没有被及早强制叫停则是一个重大遗憾。虽然政策列出了多项技术路线,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来选择。但成本的明显差距,使得各地很自然地将填埋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处置方式,本地没有地方还有周边。再加上有关部门对污泥外运填埋60% 含水率的规定,更是让业界自发形成了一个主流的污泥处理处置链条:脱水加填埋。而多数地方政府由于认识、财力等方面的因素,对低价处理方案、对污泥变废为宝的严重“偏爱”(出于省钱考虑),更是让国内的技术探索走偏。现在看来,这一所谓的“捷径”对技术探索有以下几方面不利的影响:一是减缓了各方对技术方案研究完善的紧迫性。近五年来,污泥项目建成后不运行、不正常运行的比例奇高,很多前一年还入选某机构污泥处理十大工程的项目,可能第二年就被迫低调了;很多项目在领导视察后可能就不怎么正常运行了。但因为有填埋兜底,遭遇挫折或失败后的工艺和项目,其总结经验教训、寻求突破的进程非常缓慢。二是令国内自我探索的努力过于单一。当初为了达到外运填埋标准服务的各种脱水技术,成为技术研发的主流,至今也仍然如此。甚至还一度出现了不少“有害”脱水技术,采用大量硫化氯化药剂,相当于增加了污泥中污染物的含量,后续无论填埋还是焚烧,都贻害无穷。即使是现在流行的高干脱水,也不过是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的一个技术环节。后续的出路在哪里?有关各方都没有认真去想、去解决。三是因为有简单便宜的填埋,污水处理厂可以方便地将污泥转包给只具备运输资质的所谓处理公司,而给了无良承包商收钱却中途偷排直排的大空间。相应地,专业的处理处置企业无法得到应有的市场机会,导致污泥处理的专业技术公司成长缓慢,力量分散。我认为,技术探索的出发点和目标始终应该是有效解决问题。而这个有效性的评判标准则直接引领技术研发的方向和层次。在这点上,污泥处置对填埋的依赖、很多地方对污泥变废为宝资源化的迷信,都令国内企业的技术探索做出了直接反应:一方面是如专家所言“把过程当结果”,只顾脱水不顾其他;另一方面是不顾污泥热值量的常识,走偏了的资源化,污泥掺烧等方式造成事实上的稀释排放。污泥是个系统工程,别让技术探索独木难支一直在尝试各种主流非主流污泥处理技术的北京,现在不仅要面对不少亟待改造的项目,还要应对污泥不能外运必须内部解决的切实压力。据说,相关企业又开始了对厌氧领域最新组合技术(热水解,高级氧化)的探索,一口气签下五个项目。
         除了厌氧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好氧在臭气、占地,工程化、大型化、自动化方面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近期的高干脱水,也可后续对接填埋、堆肥、焚烧等环节,帮助改善以往处置路线中存在的问题;而另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自己建设产业链的努力,比如从污泥中提取蛋白生产消防发泡剂,利用污泥产品生产林木,打造移动森林等。随着地方政府真正认识污泥问题的严峻性、复杂性以及重视处理处置结果,污泥行业的技术探索有望进入新的阶段。希望在这一阶段,此前掣肘技术应用、完善的因素能够逐步解决。企业要做技术探索的主体,但前提离不开明晰、科学的技术导向和评判原则;当问题的解决不单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时,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相关各方,就不能光是“围观”前者的独木难支。污泥处理是个比污水处置要更加精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前文所述,将污泥从污水的大局中剥离,将处理处置的关系倒置,对填埋方向的过度依赖,将污泥处理处置的系统工程简化为一个对企业下任务的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这些不是技术问题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技术发展,才是这一轮建设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人才招聘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版权说明
版权所有:山东省工业环保促进会 Copyright(c)2015 TOPLI Wallcoverrings..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成城大厦A座12层
联系电话:0531-88938161 邮箱:hyb@sdpaiep.org 站长统计